
当微软的硬体负责人 Panos Panay 让我把身体倚靠在眼前这台新款 Surface 设备上的时候,我并不想这幺做;毕竟,我是来採访的。

于是 Panay 决定自己来。他把自己的身体倚靠在这个名为 Surface Studio的桌上型电脑上,左手握着手写笔放在萤幕上。
整个萤幕一动不动。

其实在这之前,Studio 是竖直站立着的。不过,从萤幕顶部往下拉,就可以把它从竖直状态拉向水平,最后与桌面构成一个 20 度的角;这样一来,它就处于平躺状态了。
之所以是 20 度,是因为许多插画家在画板上画画时,喜欢採用这个角度。
于是,一个 28 英吋的可触控萤幕,变成了一个数位工作台。

Studio 的售价在 3000 美元到 4200 美元 之间,这个价位很明显不是针对普通电脑用户的。而 Studio 字样的出现,也恰恰说明了微软为它设定的目标顾客群体:设计师、工程师、建筑师和插画家。
当然,除了完成创作,他们也同样可以用 Studio 来完成浏览网页、收发信件等任务。

作为自家推出的第一款桌上型设备,微软把此前已经出现在 Surface 平板电脑和 Surface Book 的功能属性和附件,毫不例外地都运用到了 Studio 身上,比如说具备压力感应功能的 Surface Pen。
不过 Studio 还自带了另外一个独特的附件;把它放在触控萤幕上,能够在其周围召唤出不同的选单。这个被称为 Surface Dial (下文或简称 Dial)的装置,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微软为了将真实世界和数位世界融合在一起所付出的努力。

按照 Panay 的说法:
「我们之所以推出这款产品,是希望把你从高效的生产者变成高明的创意者,或者说把两者尽可能结合起来。当你走向你的桌面时,你的桌面瞬间就变成了工作室。」
Panay 此前曾经是 Surface 的产品负责人;到了 2015 年,他开始管理所有的微软硬体,包括 Hololens、Xbox 和智慧手机。40 多岁的他充满激情;在採访中,他会冷不防得发出贾伯斯式的提问:
并不是多合一这次的採访地点位于雷德蒙德微软总部的 87 号楼;来之前只知道有一款新的 Surface 设备。当产品负责人 Pete Kyiacou 把 Studio 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
毕竟,在这个产品种类下,苹果的 iMac 已经所向披靡,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主导者了。

但 Panay 不想把 Studio 称为整合式全功能,我也察觉到了。
实际上,有了可以平躺的显示器、手写笔和 Dial 等输入工具,Studio 很明显已经超越了多合一的边界。
我忽然意识到,在 iMac 早已经成为设计师和艺术家首选产品的当下,Studio 有资格成为一个真正的替代者。
本来,按照以往惯例,这次是要发表 Surface Pro 5 的,但没想到微软发表了一台桌上型装置。
虽然 Studio 已经开始预订,但要在假期才能有限制地发货;而到 2017 年早些时候才会放开发售。
显示器和连接桿在 Studio 的下方,有一个承载整个机身的基座。这个基座包含了大量零件;包括 Intel i7 处理器、Nvidia 图形处理器和双立体声扬声器;它还採用了三个风扇和一个导热管来防止过热。
不过这些 Panay 都没有提;他谈的是基座之上的显示器。
这块大小为 28 英吋、厚度为 12.5 毫米的显示器,是由两个铬合金材质的连接桿与基座连接起来的。当显示器处于平躺状态的时候,它可以把基座和连接桿完全掩盖起来。

当 Panay 倚靠在这个重 13 磅的显示器上时,它背后的连接桿似乎没有任何承重压力,至少我没有听到任何声音;显示器本身也没有发生晃动现象。
这对于要在触控萤幕上面直接创作的设计师或插画家来说,可能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高级工程师 Robyn McGlaughlin 解释说,这个铬合金连接桿实际上用到了 11 个弹簧,以保证显示器在竖直状态和 20 度角平躺状态之间无缝切换;用户也可以把显示器固定成二者之间的任何一个状态。

而在微软设备团队的工业设计师 Ralf Groene 看来,在 Studio 处于 20 度角平躺状态时,用户适合完成一些细致的作品;而在竖直状态下,适合返回去审视这些作品。
解析度问题一台 3000 美元的电脑,至少应该拥有一台视网膜级别的显示器;这一点,Studio 并没有让人失望。不过,这并不是 Studio 的野心所在。
Stevie Bathiche 已经在微软工作了 19 年时间。作为微软应用科学团队的科学家,他是这样理解显示器的:

Bathiche 说,选择显示器的真正策略不是追求参数,而是让它能够与操作系统和应用能够完美地协调。这句话最好的例证可能是,Surface 团队在设定显示效果时,将字体大小设置成 12 号;这个字号与列印在纸上的效果完全相同。
为了实现这个效果,Surface 团队还需要对萤幕的解析度和尺寸进行数学计算,以保证显示效果达到 192 DPI,这样才能够保证 Windows 10 软体在显示文字和图片时与列印的大小效果相一致。
为此,微软把萤幕的对角线长度设定为 28.165 英吋。
当然,Studio 的画质是 4.5K,而苹果的 iMac 是 5K,前者在参数上不如后者。对此 Bathiche 解释说:
「我们的萤幕有 1350 万个像素点,比苹果的少了 150 万个,但已经足以让人们察觉不到像素颗粒了。我敢保证,这个微小的解析度差异根本没有任何关係。」

当我把眼睛凑近 Studio 萤幕的时候,我没有看到任何的像素颗粒。无论是清晰度还是色彩的深浅,都与我以前在同尺寸萤幕上看到的一样好。
被遗忘的电脑在我的採访过程中,Studio 的发明者们反覆向我强调,他们对设备的期望是:
这听起来似乎有点熟悉;当时贾伯斯在介绍 iPad 的时候,似乎也使用了同样的话术。而且我也多次听到将软体和硬体有机结合的说法,这也是苹果常用的话语。
看来微软已经开始向苹果学习了,要用最好的硬体来承载自己的作业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期望,Groene 和他的工业设计团队做出了很多努力。Studio 的萤幕周围几乎没有边框,上下也没有额头和下巴;基座上的 接口都被隐藏在后部。
Groene 告诉我,在他们的设计哲学中,电脑只是为软体的运行创造一个平台;而其他的 零件必须处于安静状态。
所以,为了解决面板上方的一个小孔发声问题,他们的一个设计师在数周时间内往返中国多次来解决这个问题。
全新的概念当 Panay 在会议室中拿出 Surface Dial 的时候,我一开始只是觉得它有点像旧式的立体声接收器。Panay 把它放在了触控萤幕上,它周围立刻出现了一排选单;当 Panay 转动它的时候,它就在不同的模式之间切换,应用程式也随之发生反应。

这时候,我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哦」的讚叹声。
Surface Dial 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提供给用户一种超越触控萤幕之外的数位操作体验。它的底部是一种橡胶材质,可以保证它既不会滑落,也不会对触控萤幕造成损伤。与鼠标的点击属性相比,Surface Dial 主要是用来转动的,方便在不同选单之间快速切换。
Panay 说:
「当我们在设计这个产品的时候,我们心中想的是将数位世界和现实世界联繫起来,然后在让二者融合在一起,直到模拟出数位世界中的一切。我把它放在萤幕上,然后它突然间就像活了一样;这种感觉就是两个世界的融合。」
Dial 在实体桌面和触控萤幕上都能使用;但是它真正经典的时刻,就是用户把它放在触控萤幕上,一手转动 Dial,一手握持着 Surface pen。
在採访中,微软的美女设计师 Kait Schoeck 就是採取了这种使用方式;在她操作的过程中,我看到萤幕上有一条时粗时细的连线在不断变换颜色。
她说她很喜欢使用这种方式工作,而且时间似乎过得特别快。

不过,目前能够配合 Dial 正常使用、并实现诸多功能的,只有 7 款软体。它们分别是 NX,Bluebeam Revu,Drawboard PDF,Sketchable,Mental Canvas,StaffPad 以及 Moho 12。这些软体的开发商在今年 8 月与微软合作,在 Windows 10 一周年版本上完成了对 Dial 的适配开发工作。
当我问到为什幺没有
Dial 怎幺玩?从目前已经与 Dial 完成搭配的软体来看,Dial 真的能够帮助用户专心致志于他们的作品。Dial 尤其适用于那些拥有时间轴的软体,比如说音乐软体和动画软体。
以音乐软体 StaffPad 为例,Dial 可以让创作者在一段音乐中前后跳转,与此同时,Studio 也会同时播放出相应的音乐片段。

不过,在我见过的所有能在 Studio 上搭配使用 Dial 的软体中,最酷的是一个 3D 绘图软体 Mental Canvas。它是耶鲁大学教授 Julie Dorsey 的作品,能够赋予 2D 图像以 3D 的效果。
我不知道具体该如何描述,但是 Dial 的确能够透过堪称完美的选单调用省去大量的点击操作,让用户更加专注。
Dorsey 对 Studio 的评价是: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 7 款搭配软体,Dial 实际上也可以在未经开发者适配的第三方软体上实现一些基本的功能。微软的 Windows 团队将 Dial 的一些基本功能深度结合到 Windows 10 中;比如说选中、滚动和缩放等功能。
另外,在 Windows 10 内置的 Edge 浏览器和 Maps 等应用中,Dial 也能起到作用。
虽然 Dial 似乎就是为 Studio 而生的,但它也可以与装有 Windows 10 一周年系统的其他 PC 搭配运行。不过,唯有 Studio 可以让用户直接将 Dial 放置在触控萤幕上使用。

对于微软来说,Dial 的到来,就像是一个长久以来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其实早在 2007 年,微软就曾经推出过一款名为 Surface 的桌上型电脑,但后来这个系列被平板电脑取代了;当时,Bathiche 的团队就曾经尝试过透过红外镜头来探测 Surface 表面上的物体,不过在今天看来,当时的设计简直是一个笑话。
不过,Bathiche 说:
「其实当时想的也是如何让实体物质与数位世界发生互动。现在,透过与 Surface Studio 结合来追求创造力和生产力, Dial 终于实现了这个想法。」
取代 Cintiq?从某种意义上来说,Surface Studio 的最大竞争对手不是 iMac,而是 Wacom 的 Cintiq;后者同样也拥有一块高解析度的可触控萤幕、手写笔,而且是许多设计师和插画家的最爱。
不过 Cintiq 的价格是 2800 美元,还不包括负责驱动它的 Windows PC 或者 Mac。

从功能上来说,Studio 已经完美地将数位板和电脑设备结合在一起。正如 Panay 所说:
「有了 Studio,我们希望用户的桌面上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包括纸张、Cintiq 乃至其他设备。我不是很想说 Cintiq 不行了,因为其实我是 Wacom 的超级粉丝;但是客观地说,Studio 就是来取代 Cintiq 的。」
Mike krahulk 是一个插画家,他是为数不多的被微软选中来测试 Studio 的艺术家中的一个。在他尝试 Studio 之前,Cintiq 是他所用的主力设备。在他试用了 Studio 之后,他感觉非常顺手;不过他还是指出了 Dial 的一个不足:不能自定义选项。
除了类似于 Krahulk 这样的个人艺术家,Studio 也开始吸引一些拥有大量设计师人才的公司。我注意到,那些大型的设计公司或广告公司可能会购买一些 Studio 设备。如果有人真的需要购置 Cintiq 和电脑的话,他也会好好看看 Studio 厚道的价格。
所以,就算人们对 Windows 有所反对,也还不足以导致 Studio 无人问津。
Krahulk 告诉我,其实,Surface Pro 3 和 Surface Pro 4 已经给微软贴上了创造力的标籤。
一个创造者至于 Studio 在市场中的接受度,Panay 似乎想得很开:
「不要以为我觉得 Studio 的需求量会暴增,毕竟 3000 美元的起跳价摆在那里;所以肯定跟一台 800 美元的 PC 不一样。Studio 是一个旗舰设备,它是提供给专业人士和创造者的。」
但同时,Panay 也不认为 Studio 只会被侷限在企业市场。他坚信创造者是无处不在的:
「总会有那幺一个群体,他们会因为 Studio 的美而把它带回家。至于具体的销售预期数字,并不是我所担心的。我们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出货量,以保证人们能够亲手体验到它。」
看起来,微软的 Surface 团队似乎并不急于立刻得到回报。几年之前,人们还在嘲笑初代 Surface,但后来这些嘲笑声都消失不见了。
在微软最近的一份报告中,Surface 系列的销售额达到了 9.26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 6.72 亿增加了 38%。而且,500 台以上的企业销量也同比增长了 70%;这也恰好反映出,Windows PC 产品线充分践行了微软的生产力策略。

透过上述增长可以看出,Panay 是了解市场的,而且正是这种了解,也让他在微软得到了升迁。因此,Panay 有足够的空间来规划和研发他们想要的 Surface 设备。
不过,Panay 并不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当採访快要结束的时候,Panay 还在就 26 日的发表会细节进行反覆推敲。他对我说:
「当你身处一个创造者的角色的时候,你就必须偏执于每一个细节。因为你把它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样,等待它诞生的那一刻;你不想错过,你也不想犯任何一个错误。」
成败是难以预测的,但是很明显,透过 Surface Studio,微软把自己对于桌上型电脑的全新理解带到了这个世界。